科睿泓创
(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365科普
365 popular science
   
  • 点击日历,进入科普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建设全链式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加速集聚双创人才、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支撑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建设,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制定了《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按照执行。

 

常州市创新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常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9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是集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政策等创新资源,以招引科创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及优化政策服务供给为目标,构建全链条科技创业孵化体系的产业孵育平台,是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新形态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圈。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综合体,支撑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建设,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落实“532”发展战略和“两湖”创新区建设部署,突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发展内涵,着眼建设融产业生态、数字生态、创业生态、研发生态、金融生态、服务生态于一体的创新中轴,加快培育以集约化配置创新要素、集成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特征的综合体,配置高密度科技服务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成长创新主体、集聚高层次双创人才、加快高质量产业育成,发挥品牌导向作用,引导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从横向松散型布局向垂直紧凑型聚合转变,涵养高品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产、城、人”融合一体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4年底,全市建成、提升综合体12家以上;引进各类人才超5000人,其中符合龙城英才计划标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150个;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500家,吸引超50家科技服务业机构入驻,打响5个综合体服务品牌。将综合体打造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布局重点未来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培育地标创新产业集群的“主引擎”。

 

三、重点任务

坚持“盘活存量为主、改造新建结合、多种模式运营”原则,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支持各辖市区及常州经开区,服务“两湖”创新区重点创新组团建设,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实际,结合特色产业地标,通过凝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条件、营造创新环境、涵养创新生态,打造高能级综合体。各地区聚焦创新生态六大子生态,围绕“六度创新空间”建设1-2家综合体,通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型经济增长引擎。

 

(一)凝聚科技产业的浓度

一是产业特色鲜明。聚焦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入驻企业有一定比例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二是科技含量突出。入驻企业(团队)应有一定比例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且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入驻企业有一定比例拥有行业前沿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或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企业梯次培育。招引项目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标准,入驻企业(团队)以三年内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持续培育一批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

 

(二)拓展数字赋能的维度

一是突出数字要素赋能。支持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将数字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向综合体集聚,强化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基础地位。二是开放数据应用场景。为创业企业开放数据和应用场景,从支持场地空间、科技项目等向支持数据、支持场景、支持需求方向转变。三是提高数字发展能力。支持入驻企业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嵌链、赋智能力。

 

(三)推升人才团队的高度

一是拥有高层次双创人才。集聚一批符合省双创、龙城英才等人才计划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有一定数量比例的硕士以上学历就业人员。二是拥有高水平研发人员。入驻企业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紧扣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全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三是拥有高质量管理团队。打造拥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创新组织能力、卓越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实施成熟、可行的商业计划,并配齐专业的管理和营销团队。

 

(四)夯实服务机构的密度

一是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以自建、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配置产业特色鲜明的研发机构,拓宽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渠道,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二是建设高质量检测平台。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并纳入常州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拓展高水平服务资源。集聚标准认证、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可“拎包创新”的一站式创新支持。鼓励与以、德、英等国家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创新机制,链接全球双创资源。探索在创新资源富集区域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海外联络站及离岸孵化器,汇聚一流人才、团队、项目、企业、资本。

 

(五)激活金融资本的热度

一是开展早期投资。运营机构应设立种子基金,或与天使基金、风创投基金、相关产业基金等深度整合,鼓励“投早投小”、以资引企,投资有发展潜力的高品质科创项目。二是联动金融机构。与银行、保险及担保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满足载体内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吸引资本高度关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上资本市场“舞台”,入驻企业获得投融资支持的比例不断增加。

 

(六)展现配套服务的温度

一是服务专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创业孵化服务队伍及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创业咨询、辅导和技术、金融、管理、商务、市场、国际合作等方面可“拎包创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帮助入驻企业链接导入优质科创资源。二是氛围活跃。配建会议会展等共享活动场所和休闲茶吧、咖啡馆等交流空间,常态化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讲堂、科创训练营、投融资路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生活便利。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打造“吃住行医教娱”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圈,配套有完善的生活、交通、餐饮、医疗、文化、商务等服务设施,带动周边商圈互动发展;自建或与周边单位合作,提供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为就业人员就近解决托儿等教育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七)加强组织领导

综合体建设由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牵头统筹推进。市科技局会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做好综合体的建设论证、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协调解决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与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的工作联动机制,协调推进综合体建设。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应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体“建管服”模式,坚持前瞻规划、安全建设、市场运营、行业管理、政务服务全链条推进。

 

(八)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创新政策支持综合体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市科技孵育计划中设立综合体建设专项资金,对符合要求的综合体建设运营机构,给予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充分发挥市中小微企业信保基金信贷增信作用,支持综合体入驻企业信贷融资需求。强化综合体与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龙城科创发展基金等市级科创基金对接,投资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充分利用好龙城英才政策对双创人才的支持,鼓励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

 

(九)加强业务指导

引导支持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依托各类科技孵化机构、产业集团企业、科创社区运营机构、平台型企业等产业组织者围绕“六度创新空间”建设综合体,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统筹各类专业力量加强业务指导。

 

(十)实施考核评价

创新机制、精益管理,构建“精细化”考核体系。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综合体考核方案,项目实施期原则上为三年,对综合体建设和运行质效分年度进行中期评价和项目验收考核。对按期完成各阶段目标的,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奖励。设置综合体建设验收指标(总分120分):共性指标(50分)、个性指标(50分),加分项(20分)。共性指标、加分项见附件3,个性指标原则上由每个综合体提出10项左右。


附件:

1.综合体建设重点发展方向

2.工作指标年度分解表

3.综合体建设验收共性指标及加分项(50分+20分)


1.18
初五


廿九
1.3



1.20
1.13

初一
1.5
腊八节
廿三
2.1
1.6


芒种

二十
1.16
1.31
1.12

2.2
1.15

2.8
2.10

春节
廿五
廿三
除夕
三十

1.30
十二
初一
1.11



1.23

2.3
2.9
初二


十五
1.28
1.29

初四
廿二
廿六
1.17
初七

1.7
1.22
初三
1.1
1.19
十一
初二
廿八
十七
2.4
廿八
廿七
2.7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立春

北方小年夜

2.6
廿五
廿一
十八
廿二
1.7
初八
1.14
1.24
十四
十六
初十

1.8
日记情人节

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21
国际声援南非日

麻风节

1.2
十九
1.25
廿一
2.5

1.4

元旦
廿四
初九
1.9
南方小年夜
二十
1.27
1.26
警察节
1.10
廿九
十三
2.11
初六
尾牙
廿四
廿七
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