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泓创
(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365科普
365 popular science
   
  • 点击日历,进入科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从中长期角度来说的。从统筹当前与长远的系统观念出发,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稳增长,为高质量发展这一中长期的首要任务提供基础和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人们常说,形势比人强,这意味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已经把稳增长放到了各项任务的首位。


一、要使高质量发展转化为一定的经济增速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增长速度为载体。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呈现。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理解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其实,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质的有效提升最终都会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来体现。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高质量就是高附加值,有了更高的附加值,自然就有更高的增长速度。从发展阶段来看,高质量总是边际递减的,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速上也会边际递减。在经济起飞阶段,高速度,不一定有高质量;但高质量,一定有高附加值,否则,高质量就是虚的、空的或者说是假的。有了更高的附加值,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会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来。所谓“只要有高质量,速度可以低一点”“追求高质量发展,就不应讲速度”的看法是一种糊涂认识,显然是把质量和速度割裂开来了。


我们要促进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要使高质量转化为一定的经济增速。从当前形势看,经济复苏的动力、促进质量提升的动能明显不足,稳住经济的难度在加大。很多指标其实已经显示出这一点。从11月份的指标来看,PMI、投资、消费、进出口都不太乐观。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亏损等财务指标,还有就业、收入等指标变化,都告诉我们形势不容乐观。当前经济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疫情反复的影响,也有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收紧、大幅度加息,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不稳定。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上述因素相互叠加,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水平上升,也带来了市场主体无回报成本的攀升,以及对未来前景看不清、预期模糊,也就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预期转弱、需求收缩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行为、经济活动普遍呈现收缩的态势,经济增长面临长期下行的压力。这就需要把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在多任务、多目标的条件下要抓住主要矛盾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特别在多任务、多目标的条件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风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判断,我认为风险挑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要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做好“六个统筹”的基本方法。平铺直叙、等量齐观,没有主次轻重缓急,是无法实现“统筹”的。


风险挑战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疫情演化不确定性的挑战,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还有安全方面的挑战,等等。在诸多风险挑战中,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中央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我们可以概括为“三要”。其实,这“三要”体现了当前主要的风险挑战,但是在这“三要”里,也是有主次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


疫情的风险、经济的风险、安全的风险是一个整体。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实践逻辑来分析,疫情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风险,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不能把它们拆分开来一个一个地去看待,更不能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实现。从整体来看,经济是基础,所以经济风险是所有风险中的基础性风险,对疫情防控和发展安全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国内,也体现在国际上。从这一点来看,怎么样稳住经济,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枢纽。经济稳住了,就为疫情防控、产业安全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从国际上看,如果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有可能动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自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经济整体上表现不错。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有一些言论冒出来了,以前认为中国2030年之前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是确定性事件,而现在像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所言,“这种确定性变得有点不确定了”。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跨国公司和国际预测机构也开始有了类似的一些看法。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不能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可能会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一旦发生变化,对贸易、投资、国际合作、产业链安全都会带来深刻影响,因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所以,如何使经济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在当前来看,是稳国内预期、稳国际预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避免“预期弱化—行为收缩”形成负反馈的前置条件。从这一点来看,稳住经济成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或者说,经济下滑、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挑战。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其他矛盾就有了条件。


既然经济风险成为主要的风险挑战,就意味着当前面临多任务、多目标的条件下,应当有一个新的工作方法:如何排序。稳中求进是总基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要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多任务、多目标排序的方法不可缺少,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自为政、齐头并进。这就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需要明确清晰的调控信号,笼统的“既要、又要、还要”可能导致预期紊乱和行为无序。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应当成为2023年的主要任务,要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观察,实际上都已经提出了这种要求。从短期应急的角度来看,如果经济稳不住,各方面的风险都会衍生出来,包括国际预期的风险、产业安全的风险也会由此衍生。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风险变化?难以预料。从长期来看,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合理增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要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来支撑。而且要充分预计到,越往后,经济增长越困难;难以设想:当前速度低一点,以后再追回来。这就是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应当把经济方面的风险挑战放到首位。


三、促进经济复苏稳增长,需要高度重视

非经济因素和体制的影响

当前关于如何稳住经济,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和观点,学界、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看法。有注重投资的,有强调消费的,也有重视外贸外资的,诸如此类五花八门。我认为,在当前要高度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仅仅从经济来谈经济恐怕很难稳住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嵌入社会大系统当中的。从这一点来看,经济系统运行的状态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


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是影响最大的非经济因素,探索了14年,直到1992年才转变思想观念和传统意识形态,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此开启了市场化改革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说农民的市民化,也就是城市化。还有社会领域的改革,涉及教科文卫体、社会保障等等。二十大报告之所以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凸显出来,其实已经认识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基础性和支撑性因素。教育、科技和人才都是与社会体制紧密关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化改革所突破,但当时的计划体制并非仅仅在经济领域,而是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计划社会”体制至今都没有被突破。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社会”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兼容了。不言而喻,要稳住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必须从社会转型入手,加快社会化改革。这对当前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从长远释放结构性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个非经济的影响因素就是预期。预期是一种集体的社会心理对方向、前途和未来看法的期待和预判。预期难以计量,甚至难以言说,但会改变大家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预期转弱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意味着对未来前景的看法偏于悲观,这会导致行为收缩。在行为收缩条件下,任何政策刺激都会失效。当前来看,要扭转预期转弱的态势,重心应当放在民资、民企方面。怎么样让民资、民企形成一个稳定预期,在当前及今后都是一个事关我国命运的大事。在我国的经济体量中,民资、民企有一个“56789”的说法,意味着从经济增长、从就业、从财政收入、从研发创新、从国际竞争力等等方面来看,民资、民企的作用都举足轻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特别指出要“壮大”,在过去这种提法不多见。在当前形势下怎么样释放出更强的持续信号,让民资、民企更有长期信心。只有民资、民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都起来了,而不是躺平,就业不再往体制内“挤”,稳住经济就有了基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效果自然也就会呈现出来。


政府政策的有效性既取决于政策本身,决策是不是科学、传导机制是不是畅通;更决定于社会各界可持续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持续不断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加上创造性,政府的政策自然就会有更大的效果,能产生一种乘数效应。所以,如何稳预期,尤其是稳民资、民企的预期,应当是当前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一个关键着力点。怎么释放出更强、更清晰和不被干扰的可持久的信号,是改善预期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简单重复过去的话语,不足以扭转已经很弱的预期。


1.18
初五


廿九
1.3



1.20
1.13

初一
1.5
腊八节
廿三
2.1
1.6


芒种

二十
1.16
1.31
1.12

2.2
1.15

2.8
2.10

春节
廿五
廿三
除夕
三十

1.30
十二
初一
1.11



1.23

2.3
2.9
初二


十五
1.28
1.29

初四
廿二
廿六
1.17
初七

1.7
1.22
初三
1.1
1.19
十一
初二
廿八
十七
2.4
廿八
廿七
2.7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立春

北方小年夜

2.6
廿五
廿一
十八
廿二
1.7
初八
1.14
1.24
十四
十六
初十

1.8
日记情人节

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21
国际声援南非日

麻风节

1.2
十九
1.25
廿一
2.5

1.4

元旦
廿四
初九
1.9
南方小年夜
二十
1.27
1.26
警察节
1.10
廿九
十三
2.11
初六
尾牙
廿四
廿七
廿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