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泓创
(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365科普
365 popular science
   
  • 点击日历,进入科普




摘要:2022年12月30日,由人民政协报社、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办,人民政协网承办的“全国政协委员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围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法律、生态环境等领域热点问题议政建言、凝聚共识,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IEF)前秘书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特聘专家孙贤胜教授作“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能源体系”的主题发言。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nldzgcny02.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在继续推动中国经济中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能源向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供应转型,减少对油气进口的依赖,把生产与供应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减少碳排放,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利于人民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许多专家认为能源系统很难做到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经济可行这三个目标同时达到,这一情况被称作为“不可能三角”。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能源体系必须逐步满足这三个目标,优化不同时期的主次矛盾,提高能源系统的融合性,使之成为“可能三角”。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能源体系,应注重5个方面:

一是能够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能源体系要起到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融合,按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而中国能源禀赋是富煤,解决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碳中和的关键之一,优化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最佳组合融合,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应对的挑战。

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碳中和的基础,无论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还是可再生能源的效率转化,中国能源系统的数字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提升,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商业化调动各种资源协调融合发展。能源的基本属性是大宗商品,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商业化竞争,才能提高效率,使能源体系健康且可持续发展。

五是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新能源体系铺平道路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上下一心,勇于探索,一个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能源体系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构建。


1.18
初五


廿九
1.3



1.20
1.13

初一
1.5
腊八节
廿三
2.1
1.6


芒种

二十
1.16
1.31
1.12

2.2
1.15

2.8
2.10

春节
廿五
廿三
除夕
三十

1.30
十二
初一
1.11



1.23

2.3
2.9
初二


十五
1.28
1.29

初四
廿二
廿六
1.17
初七

1.7
1.22
初三
1.1
1.19
十一
初二
廿八
十七
2.4
廿八
廿七
2.7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立春

北方小年夜

2.6
廿五
廿一
十八
廿二
1.7
初八
1.14
1.24
十四
十六
初十

1.8
日记情人节

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21
国际声援南非日

麻风节

1.2
十九
1.25
廿一
2.5

1.4

元旦
廿四
初九
1.9
南方小年夜
二十
1.27
1.26
警察节
1.10
廿九
十三
2.11
初六
尾牙
廿四
廿七
廿六